"可怕印度"催促中国软件迈步
"Infosys太可怕了!印度太可怕了!"在11月底与中软公司总裁唐敏的一次会晤中,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用此作为开场白。
李是在对包括Infosys公司在内的印度软件企业作深度造访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的。Infosys是印度最大的软件企业之一,在印度班加罗尔、澳大利亚、香港、日本、中国等都有分支机构,员工超过2700名。
在这期间,印度最大的软件企业之一Infosys迎来了首个"十亿美元财务年":2004财务年度收入首次超过10亿美元,达10.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涨40.6%;净利润达2.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95亿美元上涨38.5%。
"我们的员工由在不同的开发中心、办公室和遍布全球的客户服务网点共同工作的优秀人士组成,我们调动并管理这一遍布全球的劳动大军的能力一直使我们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我们的员工和他们的工作使得Infosys鹤立鸡群。"Infosys说。
今年,Infosys还宣布将增加中国分公司雇员人数到200人,是现在的10倍,因为公司高层认为"在任何跨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中,中国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Infosys于2003年在华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印孚瑟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被认为是其全球经营战略中的软件开发基地之一。
这让中国软件企业龙头中软公司汗颜。中软股份2003年财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5.47亿元,净利润仅为0.36亿元。
"中国与印度软件产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作坊与产业化的竞争,中国软件产业已经到了必须走‘卓越软件工程’的关键时刻。"在12月16日微软亚洲工程院成立1周年举行的"卓越软件工程"研讨会上,中软公司总裁唐敏发出急切呼吁。
一个引起业界关注的事实是,某些国家的软件开发能力并不比我国强,但在国际软件市场上的份额却远大于我国。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软件开发管理方面的落后。"中国科学院院士、FUN乐天使官方网站软件学院理事长杨芙清教授告诉记者,"中国不缺软件作品,但绝大多数不是能走向市场的产品。"
作为中国"软件工程"第一人,杨早在70年代开始就倡导在软件开发中引入"软件工程"。"作品不等于产品,产品不仅要有技术创新,还要有工程创新。"杨说,"中国软件企业必须尽早结束作坊式生产,凝炼共性并复用,降低应用的复杂度,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而这正是印度软件产业创造奇迹的诀窍。与中国相比,印度软件开发人员对质量的追求几乎达到痴迷程度。
据专家介绍,印度软件开发所采用的编程工具和技术与美国、日本甚至中国都没有太大区别,而他们更注重文档管理、测试规划、验收程序、信息反馈等,特别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管理,这也是软件产业化的重要基础。
"如果是同样一个考题,10个印度程序员都会用1种方法完成,而10个中国程序员可能就有10种方法。"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胡青华说,"从创新上看多种实现途径值得鼓励,但从软件产业特别是软件工程角度,都用一种方法是最高效的。"
胡青华表示,印度的软件发展已经证明,在实现"卓越软件工程"的基础下,软件开发实际上是劳动密集的机械型工作,这一趋势正催促中国软件企业实现跨越。
中软的项目就是最好说明。2003年初,中软以总包商身份中标广东地税大集中项目,IBM做项目监理和方案设计。作为在电子政务领域有较高市场份额的ISV,中软对此项目充满信心。但实际的情况远远超过中软的预想:广东地税税收收入在全国排名连续8年位居首位,这样的税收大省业务涉及面广,缴税量大,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标准、难度、任务量在国内都属首创。
中软联合合作伙伴为此投入超过250名技术人员在广东南海作了近一年的封闭开发。2004年1月1日,系统一次性上线成功。但通过这个项目,中软也意识到公司在软件工程方面的挑战。"在这个领域中国公司的技术水平仍然十分有限,但未来中国这样的大型系统将越来越多。"唐敏说。
对于如何提升"卓越软件工程"能力,唐敏认为最快捷的办法就是与国际软件巨头合作。"中国在软件方面有很多很好的理论,但实践与人才的差距非常大,"唐敏说,"所以中软不回避与国际厂商的合作,虽然与微软、IBM、Sun这样的公司也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学习与合作,这样才能提高软件工程能力,扩大企业规模。"
而计算机专家杨杨芙清教授也表示,良好的软件产业组织模式才能让软件作品成为产品,因此中国必须要有专业的大规模的软件集团企业,即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来带领中小企业。
政府专项基金挺"中外合作"
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信息处处长姜广智12月16日向记者证实,今年北京软件出口继续呈现告诉增长态势,全年出口总额(海关数据)有望突破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