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软总裁称印度软件太可怕 政府专项基金力挺(下)

占到全国软件产值1/3强的北京正在向"全球软件外包中心"和"全球软件研发基地"的目标迈进。但在欣欣向荣的背后,是北京软件企业盈利能力和人均利润水平的下滑。而"中国软件企业规模太小,效率太低。"是主要原因。
政府部门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姜广智向记者透露:2005年底北京软件产业预计营业收入将超过700亿元,软件出口将超过3亿美元。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科委将设立转向基金,推动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进一步促进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已列入明年北京市科委的工作重点,"姜广智说,"让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共同承担北京本地项目和出口项目,推动本地企业的在软件工程方面的,同时促进跨国公司的本地化。"
与微软、IBM等有着紧密合作的中软表示,与跨国软件公司的合作,让中软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市很多基础层面的合作,对本地软件工程能力的提升有直接促进。
"中国在‘市场换技术’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这样的趋势在软件行业也同样可行。"唐敏说,"实际上中国软件企业的成功也是跨国软件公司的成功。"
唐敏还表示,中国做软件产品的少,做应用的多,但中国现在采用的过程管理方法与美国、日本有很大差距;而在产业化发方面,中国需要一套符合"卓越软件工程"的产业化平台和体系,用最低的成本开发最可靠的产品--这些都是中国软件企业可以借用"外脑"的地方。
美国经验:从产业角度做软件
尽管印度有全球最好的软件工人,欧洲有领先的软件理论,但几十年过去,全球最优秀的软件公司还是在美国:微软、Oracle、Google、IBM……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Cusumano早前已经总结了全球软件产业的三大发展方向:欧洲,以科学研究的"优雅"态度开发软件,有很多创新技术和理论,甚至花很多时间把界面做得精细和完美,但较少考虑市场需求;日本,软件开发被视为制造工作,虽然基础教育和程序员力量都强大,但始终没有摆脱将软件开发作为工厂模式,因此无法推出适应用户和市场的软件;美国,软件就是一种产业,而不是艺术或科学,一切以市场需求出发。
"微软十分注重用户的满意度和产品的质量,在产品设计的同时就充分考虑对用户的可支持、测试等。"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说。
张领导的微软亚洲工程院成立于一年前,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据张透露,目前工程院已经吸纳了110位来自国内外优秀的软件工程人员,从事的短期及中长期大型软件工程项目达15项,并已促成30项技术向微软产品的转化。
"微软亚洲工程院一直在内部严格贯彻‘卓越软件工程’理念及配套体系,其目标就是通过科学、规范、高效的产品开发流程设置,提升软件研发人员的素质,提升软件产品的品质与研发效率。"张宏江说。
即便如此,张还是表示软件开发的挑战与日俱增:现在每3个大型项目中就有一个会被最终取消;每8个完成的软件项目最后只有一个被认为是成功的。
"而在平台、工具、语言日新月异的今天,软件工程远远不只是编程。"张说。
在出任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一职后,张宏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印度考察。在Infosys张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中国会出现像Infosys这样的企业,成千上万名员工跨时域,跨区域一起开发。
"中国人才数量缺口很大,最缺少的是有踏实培训,有项目管理经验的人才,"张宏江说,"但这不只是在中国,在全球都同样缺少。"
因此,张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做出世界第一流的软件,并最终实现软件产业的整体腾飞。因为国内软件企业更需进重视和加强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流程管理,向"软件工程产品研发的市场化运作"渗透和延伸,从而形成软件行业"大流程管理"的行业文化。
软件质量检测热望国家标准
12月16日,运营北京市科委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即三库四平台,包括软件工具库、开放源码库、软件构件库、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软件质量与管理平台、软件开发实验平台、软件测试平台。)的北京软件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迈出发展的重要一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向该中心授牌,正式授予"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资质。
"国家过去在农业、工业等方面的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很多,近年开始加大针对IT行业的相关检测,而针对软件的还是第一家。"中心主任胡青华告诉记者。
据悉,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国家质检系统第一个国家级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经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的第三方软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国家质量监督局官员表示,成立国家级软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软件产业急速发展,软件市场急需规范的形势,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对应用软件产品和信息系统实施质量监督检验,以规范软件市场,提高软件产业整体质量水平,增强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北京软件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只是国内数十家软件评测机构之一,而与其同期竞争"国家级"资质的机构也不在少数。"投入达8000万的‘三库四平台’公共技术支撑体系是中心胜出的关键。"胡青华说,"‘三库四平台’对推动软件工程有很好的基础,而良好的软件产业组织模式才能让产品所用。"
中科院院士杨芙清教授对此评论说,中国作为软件产业后发国家,建立公共技术支撑体系能帮助国内软件企业在短时间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理念成长。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技术、作品、成果转变成真正的面向产品的技术,很多企业号称是产品的东西实则都经不起市场考验,缺乏必须的标准、规范,更别说其中的过程管理。"杨芙清说。
而首个国家软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依据了国际标准ISO/IEC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建立质量体系;依据GB/T 18905.5:2002《软件工程产品评价》等国家标准建立了技术体系。
但中心表示,国家在软件方面标准的缺失,是中心业务开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北京市科委发出的关于软件项目的评审必须做第三方评测;国家863计划的数据库、办公套件、OS等在各阶段也必须做测试,但这样的强制性项目毕竟是少数,而且都不是来自企业。"胡青华说,"真正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计划还没有。"
这也体现出中国软件与美国、印度的整体差距:在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方面,中国软件产业还谈不上与国际公司和机构共同讨论、制定。
但胡透露,中心已在积极推动相关行业标准的建立和行业合作,并使之成为国家标准,"中心现在代表政府,相信愿意来做测试的企业也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