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人才匮乏 软件学院在探索中前进

任何一个软件企业,都需要这样三类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软件工程师和熟练程序员(即软件蓝领)。这三类人才在软件企业的正常比例应该是呈金字塔形。而中国的软件人才呈橄榄形(缺少高级管理者和基础程序员),大多数软件人才是通过正规大学教育,集中在软件工程师层面。
根据国家的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我国高校每年有5万名IT专业毕业生,而国家对软件
人才的需求已达到20多万,并且,这个需求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人才缺口预计2005年将达到42.5万左右。另外,国内目前约有5000多个软件企业,从业人员只有25万左右,超过1000人的软件企业微乎其微,而在印度超过1000人的软件企业比比皆是。
软件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巨大瓶颈。同时,软件人才培养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显得日益突出。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动手能力,二是合作意识不强。
业界有关人士反映,前来面试求职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编程能力,到公司再经过6到12个月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加重了公司的成本负担,并需要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训新人,等于是企业投资对学生进行了一年的补充教育。
从普遍情况看,不少到大型企业实习的大学生,个人能力都很强,个人是编程高手,但几个人凑到一起,却编不出大型的软件,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团队精神。软件业要在中国实现产业化,必须走出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
而软件人才短缺和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的主要根源,是软件教育体制调整的速度落后于软件产业发展的速度。目前的软件教育教材陈旧、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及动手能力差,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都较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有批评者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的需求"。
为了缓解这种局面,2001年35所大学启动了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集中力量培养本科以上层次的软件人才。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软件学院的主要培养目标。现在,两年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些示范性软件学院正在探索中前进着。
对于软件人才的培养,不少置疑存在于陈旧的计算机教育体制上,针对这一问题,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生导师吴文虎教授提出"可以出一点创意性的东西",办软件学院需要创新,教学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全都需要创新。
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已经大大落后。首先体现在英语教育水平不高上。英语是软件业使用的"第一语言",印度之所以成为软件出口大国,与这些国家拥有大批英语软件人才密切相关。然而,在我国,即使是硕士或者博士,英语能力也远远落后于印度,这已经成为国际化的一道坎。
为解决这个问题,示范性软件学院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放到了重要地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孙伟教授告诉我们,在北航软件学院"有差不多40%的教授是外籍,或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所以在教授方面能够原文讲课的有将近50%的人。"并且,他们还引进了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合作的双硕士学位,使用全英文教学,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提供条件。"国际化"是北航软件学院选择的道路。
示范性软件学院成立的时候,曾经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多层次实用型的软件人才"。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决定软件学院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各软件学院的共识。
北航软件学院增设"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专业就是适应了市场需要。目前,这个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都非常大,但是由于认识不足,这一领域还很少有人涉足。看到了这个空白点,北航软件学院希望"可以做成国内最大的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各大软件学院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型软件大赛积累经验,获得锻炼。谈到目前如火如荼进行中的"中国青年软件振兴计划",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曹元大教授说:"中国人很适合做软件的,就个人来讲,智商、能力都很强,只是怎么样去组织他们,怎么样去培养他们,这一点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的一个引导。而这次的“中国青年软件振兴计划”就是一次很好的引导。我鼓励我们的学生积极参赛,上www.2688.com去参加在线答题,检验自己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怎么样,然后大胆创新,参加把自己的作品拿去参赛,这都是很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
而相对于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微软"挑战杯",曹教授认为"那些比赛都是长线广告,而我们国家自己的比赛,尽管面不一定很宽,但是却真正带动了一部分人的积极参与。"吴文虎教授也认为,积极参与"阿拉神灯杯"中国青年实用软件设计大赛这样的比赛可以"搭一个舞台,让在某些方面有才华的青少年,可以上舞台展示自己的风采,提高自信心,好好学习、好好创业。"
据我们调查,北大、清华、北航、北理工等多所高校的示范性软件学院都在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试图突破制约中国软件业发展的瓶颈。